唯有回到這片土地,看著如此熟悉的調調,聽著這些熟悉的參雜式口音,才能夠讓我感覺回家。
前幾個月,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第一集。內容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對人際關係的重新定義及對於「自我中心」的描述,令人刻骨銘心。內容淺白不冗長,而且使用師徒對話的模式把重點慢慢浮現,適合我這一種頭腦簡單又沒什麼耐心的人閱讀。
這本書可怕的,是他把很多現代人都擁有的症狀都赤裸地描繪出來:自我中心、過度主觀、自私等。裡面的「學生」使用的惡劣口吻也很常在現實生活中被聽見。那我自己是否也捲入這一種漩渦裡面呢?說真的,我一直很介意在台馬兩地的我,性格好不一樣,但有具體說不出來差異點及其不舒服的地方在哪裡。也許我自己走出了舒適區,理應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我卻因為行經不自然而快樂不起來。
到最後為了找回我自己,我不斷詢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自己的興趣還有在保持嗎?我陷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感與孤獨感,深怕自己變成最不希望變成的、被社會洪流同化的機器人。
幸運地,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堅持下來努力一點,多與人分享想法及聆聽別人的想法,應該不會有什麼難的。
說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吧。第一集看完後覺得後勁影響力越來越大,出版了續集,便不猶豫把它買下來了。第一本注重於自我心靈的調節,而第二本則強調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兩個論點加起來,才是「人際關係」。
這也解決了我為何當初覺得第一集有缺少什麼的感覺,很大部分是來自第一集有句話:「所有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沒有其他人,就沒有煩惱」。當時候雖然覺得奇怪,但也覺得頗有道理。這句話在腦中迴盪了很長一段時間,開始有一種「不交際,即無煩惱」的思想。但第二集便有解:「所有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沒有其他人,就沒有煩惱,但喜悅感亦來自人際關係。沒有交際,便無喜悅之情」,才發現自己的無知。(可見出版人要知道,寫一半不寫一半對閱聽人來說影響多深......)。
在淺白文字內得到震撼的影響力,佩服之餘也是種享受。
關於對生活嚮往
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我們擁有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的自由意志,思維成長比肢體成長來得比其他動物快,但也只有人類會提出各種限制及侷限。我好喜歡《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電影裡面的一段對白:
「人類為了限制自己,發明了時間......建立規則也同時代表了不自由,人類把這種不自由掛在牆上,而且不厭其煩的......甚至自己的手腕上。」
這麼寫不是反對時間觀念(雖然有待改進,但某種程度上我最重視時間觀念),是反思「侷限」、「規矩」這件事情所帶來的利弊得失,對於人類發展而言到底有何意義?規矩的存在,當初是為了阻止別人流血、不影響他人作息而制。但生活在一個和平(至少對亞洲而言)的時代,我們在不流血的情況下仍然慢慢喪失自己的自由意志,捲入社會重商主義、資本主義至上的漩渦。怪不得有人開始在重新探討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可行性(特指制度而非政治),但這些超理想主義未必可以重新被大眾接納,畢竟社會主義已有前車之鑑,對這種制度舊情復燃並不太可能發生。
我厭惡用金錢衡量能力的制度及想法。所有部落客、影音節目或演講只要談到「成功人士」想必都是一些百萬富翁、投資理財專家。他們並沒有錯,有者甚至回饋大眾、建設國家,但這樣反而只會提高金錢在社會的地位,而非道德及文化知識。很遺憾,看見自己的年齡相近的同輩,紛紛希望自己從醫、當工程師、律師的理由。我期望他們說出一些有貢獻性的原因時,十之八九都說:「薪水高呀」。
他們沒錯,這就是社會塑造出來的思想。蔣勳在「孤獨六講」一作早就有此見解:孤行者是不被社會接納的,因為他們的思想與世俗社會背道而馳。而且這一些獨特的人就算要堅持,必定要承受一定重量的孤獨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陷入恐慌的原因。不管是行為、思想、還是理想,目前都於傳統社會違和。但既然蔣勳已經一筆一畫將這一番哲學寫出來了,那不就證明了我就在自己嚮往的路途中了嗎?
畢竟哲學學科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也是社會覺得它賺不了錢。用金錢把古代傳統最高尚的學門狠狠踹到最低階,何等諷刺!慶幸稍微略懂這一門學科,才能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