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s

Saturday, November 9, 2019

我们真的应该急着承认独中统考吗?

(本文精简版于2019119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此为本文全文,重新放置Facebook供参阅。)
随着沙巴州政府在九月二十八日承认独中统考(UEC),成为了马来西亚第五个承认统考的州属。国家承认统考再一次成为马来西亚各阶层所关注的焦点。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许多先贤的耕耘努力下,如今的硕果大家有目共睹。马来西亚华教体系(华小、华中、独中、华社民办大专院校)自马来西亚成立以来培育了在各行各业,甚至全球各地发光发热的人才,让大马成为大中华地区(中、港、澳、台)以外,华文教育体制最完整的国家。
然而,若透过简单采访或留意新闻贴文底下的留言,会发现许多民众对于承认统考的课题只是一昧希望执政政府(或以前的国阵)都可以尽快承认统考,却对统考及独中的地位、未来没有多方面的考量。而友族同胞,则是大力反对政府承认统考,认为这是危害国家教育体系的决策。
对于这样的现象,其实对于独中的未来是存在一定成的危险。
身为大马华人或独中生的我们,应该仔细反思关于承认统考的课题。承认统考,是因为我们都希望独中生可以进入公立大专院校就读,还是希望他们可以担任公务员?还是,其实我们只是想透过法理上承认统考,寻求心灵的慰借,借此证明大马华教及华社的胜利而已?
以下为几个笔者在承认统考议题上,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几个观点:
1)我们是追求法理上(De jure)的承认,还是实际上(De facto)的承认?
对于华社,承认统考固然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而言有着莫大的意义,也彰显了华社想要翻转马来西亚政府长期对于华教施政不公的决心。尽管如此,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只想要统考被法理上(原则上)的承认,把统考正名化,告诉我们的独中及独中生我们终于被国家所承认了。
但这样的指望,是符合大马华教先贤创立华文教育的初衷吗?
其实追朔历史,想要华教被承认的中学,早已把华文中学改制成为政府津贴华文中学(华中)了。但我们可以观察现在这些被承认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在课程上已经几乎与普通政府中学无异,只是他们多了一些时间用正课学习中文(一些甚至还要用课外时间)、考中文而已,而部份华中的华校特质也正慢慢消失中。
独立中学的由来,不就是因为一些寻求自立自强,害怕华教变质而坚持华教课纲及运作上,独立于国民教育的华教先贤所发动的吗?
70年代的华社先贤,还自发性举办义卖、义骑、义剪等筹款帮助独中渡过经济难关,才有今天的华文教育。而当初的先贤及宣布不改制的中学(新山宽柔中学是第一所宣布拒绝改制之独中),难道不知道后果是独中生可能没办法就读公立大学、甚至担任公务员吗?过程中,在重重难关下举办第一届统考,到现在全球许多顶尖大学承认统考文凭的路上,独中都不曾委曲求全。因为报考独中者,不管单轨制或双轨制,本来就有心理准备不打算就读公立大专及公务员,而是就读私立大专或外国大学,又或者直接就业。
即使如此,笔者必须说明,独中还是有想要就读公立大专及想担任公务员的学生。他们可以透过SPM考试后离校,前往国民中学就读STPM或报读A-Level等课程再申请公立大专,但这样的过程也对于独中的体制是可惜的,因为有许多高二考SPM而高三考统考制度的独中,因此流失了许多高三毕业生。
如果华教(特指独中)寻求承认统考的其中一个最终目的是追求国家承认,却失去了学术独立性,这岂非得不偿失?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时间过了很久,社会共识也与当时不太一样了,现在谈承认,其实就是在把握时间为独中生争取权利最好的契机。
2)族群与社会共识的建立
当我们谈到社会共识,我们都还习惯使用族群思想来看待马来西亚的社会课题,与几十年前根本无异,甚至更严重。在这里笔者要特别强调,观看网路留言可以发现,华人也是如此。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少数没有透过同化政策巩固国民团结的国家。反观新加坡、印尼、泰国等都经历过这些政策的影响,所以在语言文化上相对大马更有同质性,社会共识也相对稳固。这是因为大马独立之前,英国采用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的政策,导致除了菁英阶层以外,各族群之间并没有稳固的社会共识。
而大马独立及成立之后,采用协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的多党制,透过族群政党结盟的方法来治国。而马来西亚历经区域性种族冲突,导致后来新经济政策的落实,加剧了多党制的国阵政府继续使用族群政党或代表来相互制衡,也因此并未顺利落实加强国民社会意识的政策。
其实,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联邦制国家,这是正常的。
同时,我们各族群也彼此对其他族群(甚至其他语群,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华人等)抱持存有刻板印象、偏见及歧视的态度,而近年来在政治人物的煽动之下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许多人不以为然,但如果我们(各族群)继续以族群划分马来西亚人,各族群只会越来越缺乏对话空间,而所谓的社会共识只会在马来西亚逐渐沦为一种宣言或口号。“Satu Malaysia” 就是最完美的例子。
以统考课题而言,笔者认识许多独中生其实不谙流利的马来语及英语。在没有认识许多异族朋友的情况下,只能使用华人的角度来看待国家政策及承认统考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单轨制独中最为明显。另一边厢,马来民族主义者则谴责华教团体华文沙文主义,只重视华文而漠视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
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清楚,若要统考获得承认,独中的马来文应用程度可想而知是当权者最在意的政治筹码,若想要跳过这个环节想要统考无条件被承认,可谓难上加难。其中一个问题在于,这两边其实都有许多沟通及对话空间,来消除彼此的误解与盲点。但基于政治利益考量,这种跨族群跨领域的对话,除了知识分子及学术圈以外,似乎屈指可数。
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原住民与其他族群长期以来还没有建立稳固的社会共识(特别是西马),以致于我们对一些政策存在偏见。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克服的现实挑战。
但一些例子是值得分享的:
3)沙巴的双轨制独中与三语教育所带来的跨族群反思
沙巴的华教,是全马土著学生比例最高的州属。
根据沙巴华小工委会公布的最新资料,加上新生人数,至今华小学生人数共有35252人,当中土著生高达56%,即有19811人。此外,董总执行长孔婉莹指出,2018年全国独中有84462名学生,非华裔生占了1297人,其中沙巴独中占了561人,为全国各州独中最多非华裔生就读的州属。
因此,在沙巴有许多在独中就学的马来人及原住民拥有谙流利中文的能力,而华裔学生的马来文及英文程度也相对出色,达到名副其实三语并重的学术目的的同时,各族群之间的社会共识是相对稳固的。沙巴九间独中除了采用双轨制教学以外,统考数理科皆采用英语为媒介语,部份独中也积极招收国际生并开设初级华文班(Lower Chinese),让更多非华语母语学生接触应用华文华语。
曾经有社群媒体专页评击沙巴的独中不正统,失去华校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政策在沙巴大大降低了独中以族群及语群划分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政策也因此间接地证明了,为什么在东马两州在承认统考、设立中文路牌、高挂十字架、阅读马来文圣经是没问题的。不是因为政策制定,而是因为东马的多元社会共识相对西马而言更稳固及包容,而这是可以从华教体系开始做起的。
华教体系,特别是独中,拥有至今完整的课纲及体制,其实都是靠自主独立的董总及统考委员会而来的,也因此学术独立成为了独中最大的特色与智慧财产。
4)独中学术独立性的忧虑
笔者最担心的,正是统考被承认后,对于学术独立所带来的副作用有多大。
承认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及编辑权,依然是董总吗?还是在承认后,政府有干预统考课纲的权利?
首先笔者想厘清,高中统考与SPM的等级,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高中统考作为完整中学体制升学考试,其专业水平应该要等于中国的高考,或A-Level水平,故可以不用修习预科班(Foundation)课程直升大学一年级。反之,中五学制的SPM本来就只有预科水平,故学生考取SPM文凭以后,需要再进修各大学预科班,或报考STPMA-Level等水平考试,才能够入学大学一年级。
许多人在讨论高中统考的学术程度,会使用SPM的学术程度相提并论并说服他人,这不仅会造成误解,还容易被有心人扭曲及煽动。若要相比,我们应该把统考、STPM(积分制)、高考、A-Level或预科班的程度做对比,这样才对统考的程度做公平讨论。
如果仔细研究STPM的考试,会发现其学科程度不低于统考,甚至更难。这样其实会反驳许多人一直以来贬低SPM、抬高统考的论点。
而历史科目的诠释,也是当权者及各民族主义者耿耿于怀的课题。
在世界各国不难发现,政府或多或少都有出现插手历史诠释的现象,因为历史的诠释角度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以致于对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有统一或不一样的认知。笔者认为高中统考与SPM/STPM历史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高中统考里涉及学习中国史、世界史、及东南亚与马新史,在马新史内容注重于提及马新华人的历史发展脉络;而SPM/STPM则是注重于伊斯兰发展史与马来民族主义在马来西亚发展的脉络。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承认统考还要附加“SPM历史科及格的条件了。笔者认为,这并没有绝对对错,因为在历史的角度里面,谁是掌权者,谁就拥有历史。不管是政府还是董总,他们希望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就要理解他们个别所书写的诠释观念。
目前独中的课纲,及考试纲要都是董总所设立的独中工委会及统考委员会负责。有别于公立体系的教育系统,独中因此拥有课程及考试的自主权,其内容不会受到政府的干预而改变。课程的纲要,早期参考了许多外国的课纲,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因此许多学科学术上的程度是相对国民中学要高的。而且,在数理、商业学等科目更可以让学生选择考试媒介语的权利。
这种学术自主权笔者认为其实对于独中甚至全国而言是个优势,不仅在学科上达到应有的专业,也让不同学制间的学生进行良性竞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积极争取承认统考的同时,应该也要保持警觉,确保统考的学术自主权不会因此被降级或被干预,才能够延续独中教育的专业水平与精神。
5)民主制度底下,可被改变的教育制度
马来西亚2018年迎来第一次的政党轮替,而希望联盟政府接手政府一年多,盟党间许多政策制定与内部斗争情况日渐出现歧异。而人民,就只能够等待圣经希望宣言慢慢被落实。
承认统考是希望联盟的政策,并白纸黑字写进希望宣言里,给了华社一个憧憬。至于为什么时至今日(暂时)还不承认?宗教、族群、语言的缘故,肯定离不开。
但笔者比较想讨论的,是如果这一届希望联盟政府不管有无条件承认了统考,到了下一次的改朝换代以后,统考的地位甚至合法性会否被威胁?
在民主制度下,再次改朝换代是绝对有可能发生的。这段时间的巫伊结盟、马来人尊严大会等种族与宗教主义显著,我们很难想像若是极端种族/宗教主义者掌管马来西亚,其政权下的华教将会成为什么样子。
刚刚笔者所提到的统考学术独立,在统考被承认后如果执政者没有细心拿捏,便会开始出现缺口而让政府开始拥有干预独中运作的权利。悲观而言,如果有了干预权,意味着下一次的改朝换代新政府可能有权力更改独中课纲(特别是历史及马来文)或再次不承认统考地位,或更极端的,强迫现有独中改制成为政府中学,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时候,大家应该会想念当初那个学术独立,可以私立经营的独中及统考。承认统考,反而就此成为华教的缺口及历史遗憾。
当然,这是悲观的想法,笔者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对政府干预教育一事,有更高的警觉性,特别是已经可以换政府的马来西亚。如果政府在拿捏统考及华教一事上,采取更公开及透明的方式,让各族都清楚了解并展开对话,相信以学术的角度而言这一定是大马教育界的一大突破。
承认统考前,反思为何承认、如何承认、承认后如何
提出多项值得思考的观点,笔者希望政府、民间、族群间可以对承认统考一事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及讨论。笔者对于国、州政府承认统考一事仍抱持观望的态度,因为身为独中生,在就读期间就已经在思考有别于就读公立大专及担任公务员以外的选项及出路了。即使如此,笔者也希望社会大众及各族群看见华文教育对于马来西亚各领域的贡献,而不是以族群或语言的角度思考教育。
(作者:周兆鸿,马来西亚沙巴人,世新大学传播管理学士,现就读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班。研究领域为东马政治、族群政治、东南亚区域研究、政治传播,也是一名热爱摄影、运动、旅行与音乐的青年。)

Sunday, May 12, 2019

【馬來西亞政黨輪替一週年】

去年今天,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
去年今天,我在吉隆坡彩排比賽,選區在沙巴亞庇沒辦法投票。那天晚上我記得,希望聯盟議席開始多於國陣,布城開始有希盟支持者聚集。家人害怕暴亂(我家靠近布城),不讓我們出外彩排。
凌晨,全馬首次政黨輪替,沙巴也變天。我記得,我眼淚不由自主掉下來,沒有睡覺就去比賽了(幸運還有個銀牌...)。
一年後你問我有什麼感想嗎?
我不會去奢望那些華麗的宣言被落實。我509之前就覺得一些議題很難立即被落實,包括廢除大道、無條件承認統考、免費教育等。還是反對黨時期的希盟只有政治言論資本,沒有資本,當然可以亂給「希望」。就唸傳播的我看來,這是「宣傳」。
更何況,我也不相信509會改朝換代,我低估馬來社群和95%的力量了。馬哈迪也說,他沒想過。
現在應該是他們需要負責和反省的時候。選民固然會給予時間,但他們要接受選民當初對待馬華和國陣般的言論標準,也要為之前的無資本承諾負上言論責任。很多部長這一年開始亂講話,甚至人身攻擊,說了以前國陣會用的低級招數。然後執政黨現在還不斷就議題和國陣隔空對罵。也有部長態度強硬,強行想要通過法令不先聽取民意及溝通,到最後出現迴轉的觀感不佳情況。一些議題應該是要先宣告教育大眾,而不是強行通過。我們是(半)民主國家,那個(半),是全體國民教育素質。
當然,有些部長議員表現不錯,不停在改革、走入基層甚至宣傳資訊透明。至少現在都沒有聽到大規模貪污或執政黨政治暴力的事件。
所以嘛,這是政治觀感問題。實際改革,需要和宣傳觀感相呼應。我很希望政治人物大概大概了解一下心理學,沒有選民想看一場超過一年的網路辯論會。
身為沙巴人,我還是希望除了全國宏觀的政治分析,中央政府是時候把焦點放在沙巴砂拉越兩邦自主權的問題了。如之前的修法辯論,其實很多議員都有做功課,對於「1957聯邦」的定義,確實有待釐清及修正為1963的版本,否則這又是一個觀感不佳的改革。
自己國家自己救,一年過去,第一期的成績單,大家都還可以更好。
我給的成績單:
執政黨希盟(總體):60分
反對黨國陣(總體):50分,還是太多政治暴力及族群歧視的言論了
沙巴希盟:60分,扣四十分是因為跳槽
砂拉越聯盟:75分
馬哈迪:80分,真正的政治家。
魏家祥:70分,做得比執政黨時期好,有國會制衡力。
林冠英:50分,有做事但觀感不佳,可惜。
陸兆福:90分
楊美盈:90分
納吉(為人):30分
納吉這一年的公關宣傳(非為人):80分,PR真的強,有如台灣陳水扁。
伊斯蘭黨:5分,除了伊斯蘭王室馬來人,政績方面不知道在衝三小。
可以在底下交流其他的評分 


【淺談台灣新聞】

最近台灣的政治問題,結合電視新聞的報導,讓我想起當年就讀世新新聞系,對於新聞產業所懷抱著夢想與期待。
其實我從小,就喜歡趁我媽看完報紙之後,拿過來好奇再看個幾眼。然後很多政治人物、國際時事都會多嘴一直問我媽。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習慣,讓我對於文字及社會特別敏感。
剛來到台灣唸新聞系,為了加快融入台灣的新聞環境,特別是什麼四大報、藍綠鬥爭、統獨議題等。我大一一口氣把馬來西亞的網路媒體都暫時隱藏起來,轉而按讚台灣的網路媒體。
你可以想到的,蘋果聯合中時自由,再來風傳媒或關鍵評論網之類的,都少不了。我的臉書版面曾一度充斥著這些媒體,也對於我的課業(四大報意識形態分析之類的)作了很大的幫助。
然後。
我發現我對台灣政治還有行車記錄器,不然就是「趣聞」以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
沒有特別看馬來西亞媒體的那段時間,我知道台灣哪個團體上街抗議,總統講了什麼白癡的話做了什麼事被放大(那年我記得有馬英九穿短褲走光還有鹿茸的新聞連續播報好久),甚至哪個明星做了什麼事情。那時候,最讓我印象深刻應該就是周子瑜國旗事件,直接影響台灣的選情。
除了這些,其他都幾乎沒什麼印象。
最近韓流來襲:一個被台灣媒體吹捧的一個新名詞,吹翻了台灣的政壇及社會,更掩蓋了大眾對於政治以外的知情管道。媒體爭相報導少數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佔了極大的影音新聞版面,間接或直接壓縮了社會或國際新聞的播報空間。
因為我發現,沒有很多台灣朋友非常了解最近紐西蘭基督城的恐攻、巴黎聖母院著火、斯里蘭卡恐攻事件。那更不用討論這兩個恐攻之間有什麼關聯、宗教意識形態的戰爭觀點還有後續處理的關注。這讓我覺得,大家都在錯過了好多值得關注的事情。
以傳播科系留學生的觀點而言,市場導向顯然佔了很大的因素。年輕人很多都發現這個問題,但因為自己也不是媒體從業員,不會及不能夠去轉換媒體內容導向,但我們真的可以從自身的媒體觀看取向來決定未來的媒體市場導向,才不會造成邊罵媒體邊看垃圾新聞的局面出現。
不然,以台灣的社會結構與人文智慧,根本不值得關注這些新聞,也不值得擁有這樣的媒體環境。
媒體即是訊息這句話,我記住了很久。訊息不僅僅只是觀點,更是思考的源頭。在我們儘可能接觸各種訊息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做出全盤的思考,對於議題有自己的主見,而非單方面的吸收與洗腦。台灣的媒體教育,不論資源、師資、器材,都屬於亞洲華語圈數一數二的,若繼續產製內容素質低的新聞,真的是對於媒體教育而言的一大諷刺。
大一下,我把四大報媒體退追蹤,目前保留(香港)端傳媒、台灣的獨立評論在天下和關鍵評論網。重新追蹤馬來西亞、新加坡媒體、BBC及CNN。這些媒體也不是完美的,但裡面的內容至少讓我知道:這是一則新聞。

【全國大專舍我盃歌唱大賽決賽 | 重唱組第二名】

大學生涯最神奇的事情之一,就是四年都有阿卡團的羈絆,還有四年都入圍舍我盃決賽。
我以前沒有辦法想像,自己也能夠有經營及參與樂團的生活。世新這四年,兜兜轉轉,原來始終都和五線譜作連結,也似乎把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這裡,多於其他的單位。
這次入圍了兩團進決賽,都是花了很久時間在練習的團!
「未命名人聲樂團-Finesse」
水團的大家,走了兩年半,並肩作戰闖出了許多革命情感。這五個人應該就是我一輩子最無法忘記的瘋子,我們可以用力地唱,用力地笑,用力地***(自行填空)。別人也許都看到我們歌唱的一面,但我認為最珍貴的,是我們這些建立在音樂之上的友誼。
這次嘗試唱跳曲風真的.......很有趣。感謝 陳詩宜 (Tina Chen)的編舞讓我們可以(似模似樣)地跳舞哈哈哈!練習練了很久,到最後的表演,得出一個「爽」字,就足夠了!
重唱組第二名,值得高興但我們都還需要更努力,才能夠越走越遠。
「未接來電-Payphone」
朱佳綾 我真的蠻感謝你找我們組團的哈哈。雖然我們大家都有忙碌的事情,但我佩服你想要歌唱,站上舞台的勇氣!過程中,也「幸運」地經歷各種挫折,這些經驗值必定會讓你的生活及眼界更豁然開朗。希望汪虹在台上說的初衷,你有聽明白哈哈哈。
經歷各種挫折,但這場表演最後是讓別人感到舒適愉悅的,這應該就是音樂及阿卡的本質了。台上的很多都是老戰友,「各司其職」這句評審說的話套用在我們身上也不為過哈哈,我們因為學習、因為音樂而相聚,對於畢業前夕的我而言,都是難能可貴的感動時光。
恭喜我們,闖到決賽,把成果勇敢展現出來。我們的表演大家都看得出來我們的努力!
「給世新合唱團後援會,給自己」
我想,我會很捨不得世新合唱團的音樂舞台。這裡給了我太多太多,不管是機會還是經驗,都是其他地方沒有辦法給予的。
畢業前夕,有你們真好,我們未來都要好好的!
攝影:陳泓旭



【幸與不幸】

昨天,意外見到林榮基先生。香港銅鑼灣書店店長,曾被中國扣留的文化人。
上班打卡的時候,發現有人在店內接受採訪。熟悉的廣東話傳過來,問了一下店長他是誰?
「林榮基先生,香港銅鑼灣書店的老闆。之前被失蹤那位。」
不可思議。
剛來台不久的時候,就聽聞「銅鑼灣書店失蹤事件」。2015年林老闆過關深圳後,就被疑似中共當局帶上車,從10月失蹤到隔年6月才得以返回香港。
「銅鑼灣書店』的定位有點像我目前打工的書店。都專門賣社會科學、文學,甚至舉辦政治敏感課題的書展,讓有爭議性的課題浮上來,提供平台及討論空間。
更重要的,堅持言論自由。
最近,香港當局擬修改《逃犯條例》。過境、逗留兩岸三地的『被懷疑人士』,當局都有權逮捕。林榮基先生現在為避免再次被惡法逮捕,決定帶著沉痛的心情,逃離香港來台,再次成為兩岸三地的焦點。目前他只有二十多天可以找工作吧。不然他只能夠過著流離的生活,再也『無法』回到東方明珠。
雖然民主及言論自由不完美,但對於推廣文化及思辨而言,是一個還不錯的制度。少了這些,開書店、賣書、讀書也是一種罪,也會被抓。很多時候身邊都有活生生的借鑑,來提醒我們對於政治及社會,需要時刻都抱持著敏感性。
相較於評論獨立與統一,我一直很想跟『維持現狀』灰色地帶的你們說聲:辛苦了,要加油,要謹慎,you're not alone. 
拿了簽名,被老闆罵了一下,值得。希望您可以在海外,繼續為您愛的香港打拼。
(為保護當事人低調起見,只供朋友閱讀。Block幾個人,大家可以留言但請別分享。)



【論權力】



高高在上的人們害怕鏡頭,其實是不願意面對影像中的自己被當作歷史的證據、在場的證明。
嗯,赫然發現最近徠卡(Leica)所製作的短片《The Hunt》竟然被下架。
影片描述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一些影像「狩獵」情節。也巧妙地用剪輯技巧把土匪、恐怖份子的元素置入其中。他們手上都有相機,都想捕捉他們的所見所聞,甚至想公諸於世。
但這對於當權者、土匪、恐怖份子而言,都是一種罪。
然而,以上都是影片情節。但現實生活中,這部影片,也被下架了。
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人,一個單位,想要當這部影片中攝影師以外的角色。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了。
“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 lend their eyes to make us see.” -《The Hunt》


【論學術理想】

給不知道讀大學的意義,還有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升學讀碩士的人:
最近錄取了政大政治碩士班,除了準備政治研究所的事情,然後呢?
然後,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要參選。
雖然有些朋友是開玩笑跟我說出這句話,但也不乏認真的朋友或家人對於我的未來志業有一定的好奇或疑慮。我面對這句話的反應通常都會笑笑帶過,而且最近一直準備比賽都沒有時間好好靜下心來分享。

我申請研究所的動機,根本就不是為了求職,也不是參選。我對於政治家有一定的要求,也肯定這個職位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智慧及經驗才得以勝任這項為民請命的神聖工作。小弟我何德何能,區區一個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當過幾個社團幹部就有這個應對國家大事的能力?況且我目前在海外求學,深耕政壇,也要深耕在社會,才得以符合我心中合格政治家的資格,否則就只是一位「空降部隊」的政客。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想?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太多人把「學術、學識」跟「職業訓練」畫上等號。覺得進入這個科系,之後就一定會走這個專業,甚至要應用這些知識來擔任這些職位來賺錢,才不會愧對所學的專業。
——
【知識的應用,不應侷限在工作或科系】
我中學學的是文商,學過會計商業高級數學(台灣的數乙)和三大語言。放棄領取獎學金就讀馬來西亞其中一所大學的財務與銀行系,來到台灣就讀世新大學傳播學院中的熱門科系:新聞學系。
然而,發現我可以應用的傳播知識應該可以涵蓋在管理學或行銷,還有繼續學習財務金融,我在大二轉系到傳播管理系,輔系財務金融系。過程中發現財金根本是一個痛苦的開始,之後大三開始對於政治學、社會學有濃厚的興趣,冒險申請台大、政大的政治研究所,老天在一個月前讓我如願以償,錄取了政大政治系碩士班。
一路走來看似精彩,其實一直都在碰壁。我輔系拿過很低的分數,我轉系幾乎都被輿論甚至輕視(新聞系的刻板名望比傳管系高)。回首這一路,重點是那些知識給你的想法及碰撞,是否可以讓你成為你想要成為的人,還是就活在這個限制的框框裡面,自我封閉?
大學所學,去到職場未必能夠派上用場,就算是需要用的,非本科系的進到公司可能也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比你厲害了。大學所學,對我來說是在學「態度」,對於這個產業的態度,了解產業、專業的經驗及概況。如果學新聞傳播一心只想要當主播學剪片,連基本的守門人理論、社會建構論都沒有概念,就去看看中天或一些台灣媒體把新聞傳播搞成什麼樣子吧!
他們會剪片,也會播報啊。但倫理、專業、對於新聞產業的態度,大家有目共睹。這就跟把一份好吃的披薩出爐做出來以後,突然把香菜還有鳳梨放上去把它變噁心是一樣的道理。披薩也有自己的倫理道德需要被注意的。
學傳播管理,到政治研究所。我有信心正是因為對於知識的活用及態度,才能夠有這個機會得到這份跨領域跨到很誇張的機會。如果我的知識侷限在科系或工作,又想賺大錢,我根本不會想唸大學,我會去加入直銷產業,說不定我從高三畢業努力到現在已經有了稍微不錯的成績。
但我對於知識的態度:「每一行都是一個專業的專業」。
——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工作叫「學術研究」】
「讀到這麼高的學歷,沒有用。」然後開始搬賈伯斯等輟學例子以為自己很勵志。
這一點,我的同溫層好少。
大家都想工作,做藍領白領都好,可以賺錢就好。
對啊,可是整理知識、發現知識和傳播知識是一項對我而言很偉大的工作。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勝任,但這是我自己目前想要嘗試的挑戰。
這是一份需要自主性很強、知識很強、寫作能力很強、溝通能力強的工作。但我期待那份把成果做出來後的成就感,是和其他工作不一樣的感覺。
如果我有能力在大學期間發明一個很厲害的機器,如一秒鐘把一份披薩變兩份之類的,我可以告訴你我也會輟學,可以賺大錢也可以吃披薩,何樂而不為?但同時,很遺憾沒能力把大學讀好但又跟我說這句話的人兒,似乎也沒有這樣可以變兩份披薩的能力。
對於知識專業的基本尊重,還是要有。
——
【把知識有效傳播出去,是我想做的】
我聽過很多課的學術人員或教授,在介紹知識之前就開始用一堆專有名詞,導致底下的人沒有辦法從基礎開始理解,甚至抹殺掉學習的動機。
我在想,倘若經過大量閱讀與理解艱深的知識,在以後的時代應該要怎麼有效傳達?
大學的經驗就告訴我,好的傳播工具和語言能力很重要。把知識利用傳播媒體、新媒體去影響大眾,「有時候」比琢磨在發表期刊論文更有大眾影響力。當然期刊論文依然是學術領域知識發表的指標,但如果可以,把知識活化是一項很有意義又具有影響力的工作,這樣才不會讓學術人員閉門造車,大眾也可以更接近及理解專業知識。別忘了在以往,藝術是一項普羅大眾無法觸及的領域,但印刷術和網路的出現,讓我們現在也可以享受及應用藝術(雖然劣質品也變多,但可培養的人才也隨著比例增加)。
就像一般人無法理解藍起司披薩(Blue cheese prosciutto pizza)的美味,廚師不能夠只搬出食譜說食材多頂級,而是可以說說藍起司的歷史及魅力,甚至帶他看一看廚房製作藍起司披薩的製作過程多麼複雜艱辛。有了經驗與體會,美味就會浮現了。
———
這篇文的重點:
1)我(目前)沒有要參政,我只是想做政治研究。
2)請不要把大學教育當成職業訓練所,知識是活的,人是死的。
3)做學術研究的人很偉大,然而我想成為專業又能夠用簡單語言傳播知識的人。
4)披薩很好吃,披薩是生命,很重要。



【滷肉飯】

滷肉飯在台灣人心中的符號,舉足輕重。那海外華人呢?
就我而言,我曾嚮往滷肉飯的滋味——那是一個在家鄉找不到的美味與理想。

記得不只我一人吧,在馬來西亞,許多想到台灣旅行或留學的人們都會聊到「滷肉飯」這個食物:「便宜」、「好吃」、「這是台灣的」。我們開始厭倦每天吃的椰漿飯和炒麵,恨不得趕快離開原生地,放飛自我到異鄉打拼。
那是我們開始在衡量「價值」的時候。於是,我們都做了覺得有價值的決定。
我記得我來台灣留學的第一碗滷肉飯,是在大學附近的景美夜市吃到的。小小一碗,不貴,簡單的滷肉淋在飯上,就這樣端到餐桌上。那一碗飯,代表著實現夢想的符號,告訴自己在海外勇敢追夢,且最好不要回頭,看那似乎沒什麼價值的家鄉。
幾年下來,滷肉飯也有吃膩的一天。
換了一家又一家,才知道名字一樣的食物,但滋味天差地遠。這碗飯,不,曾經的夢想,經過時間的洗禮後慢慢轉換了它原來的意義。我開始嚮往更美味的菜餚:西式料理、火鍋等,滷肉飯開始在我心中變成一道淡而普通的食物,這種「便宜」、「油膩」、「不充飢」的食物,少吃為妙吧!幹嘛這麼委屈自己呢?
前幾天,也是我大學生涯最後一個學期,吃了這段時間第一碗的滷肉飯。突然想起四年前那種對留學憧憬的悸動。
我發現,我已經把之前夢想和理想的界線,開始交融。在我的生命中,是夢想推動理想,或是相對之,對我而言至今仍是個謎。在台灣的時間,我已經儘量地融入,用這裡的方式思考,用這裡的語言來溝通,甚至去和這裡的人一起把滷肉飯當場夜市小吃或沒什麼錢才吃的食物。殊不知,是我在這段時間內,把自己慢慢變成當初想要的自己,去迎合或改變自己的思維,卻經常忘了當初毅然決然決定到台灣世新大學留學的決心。
原來,這碗飯陪伴了我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儘管每一碗味道不同,小碗又油膩,但其實很多人也在尋找更好吃的滷肉飯呀!在異鄉雖為異客,我還是不停地尋找那更美好的夢想及憧憬,但偶爾還需要對著鏡子裡的自己看看,「這是當初你的初衷嗎?」
讓自己沉澱,我不再厭惡吃滷肉飯,也不再嫌棄家鄉的椰漿飯。
有夢很美,實踐夢想更美。
回首感恩一路走來的風景,最美。

【錄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Admission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Master in Political Science


之前忙得焦頭爛耳的日子,值得了。

謝謝家人的支持,特別是沒有潑我唸研究所冷水的家人。
謝謝我的推薦人及教授,低調起見,不在臉書標明。我永生必存感恩之念。
謝謝朋友們、老師、女友的鼓勵、包容和支持,沒有你們我也許沒辦法熬過之前沒日沒夜閱讀寫作的日子,更不用說如願以償了!
謝謝恩人 Bernard學長長期給我大馬及沙巴政治意識的啟蒙,更逐字幫我看研究計畫和分析。很感謝有機會在燦爛時光認識到你,不然榜單上不可能會有我的名字!
謝謝潑我冷水的人,我做到了,我以後的生命會更精彩的。
謝謝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願意給我機會,在未來發揮所學所長,投身政治學術領域,為馬來西亞政治獻一分力。
謝謝願意相信喜歡亂講話,亂寫作的Danny,的每一個你們。我即將踏入新的領域,會學習更沉穩地面對新的挑戰,也會虛心地繼續越戰越勇!


【用SPM考生、大學社團和Avengers的例子,來看馬來西亞政治】




友人說:「你怎麼看待希盟現在的窘境?」


我一直相信,政治除了是生活,更重要的,它是組織團體。
很多人以為我是民聯/希望聯盟的忠實粉絲,或者國陣的忠實憎恨者,其實不然。我熱衷政治,就是因為政治本來就是活的,並不是非黑即白。在509之前,我就不止一次說過我不喜歡馬哈迪的領導,也因為歷史的緣故,我無法原諒他所策劃或默許發生的一些事件,如茅草行動、內安法令,更重要的,是讓沙巴人口比例及社會淪陷的身份證計劃。
但我會補上最後一句:「但相比這些,把納吉的貪腐,及巫統的極端拉下來,在當下是最重要的」。
回顧我本人的胡言亂語中,我只喜歡對社會有貢獻的政治組合,而我並非希望聯盟的雇用政治秘書。特別在馬來西亞更是一個講求排列組合、共贏的社會科學環境,不然馬哈迪也不會和安華、林吉祥手牽手了。
說到重點。希望聯盟執政不到一年,就面對了史無前例的挑戰。其中,「沒有兌現諾言」是大家對這政府最大的失望之處。但對我而言,這是盲點。
在罵我是馬華狗或希盟腦粉之前,我嘗試用大學生的角度打個比方:
在大二期末,我選上社團的團長。社團內包含領導幹部及基層幹部等二十多個職位改組,比較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和上一任交接。在一年的任期內,大家所思考想做的想砍的,就會開始計畫。
全新的陣容與組合,在大家開始各司其職的時候,異議存在了、盲點存在了、誤解存在了。然後就要開始溝通溝通再溝通,甚至吵一場大家都不想吵的架,再嘗試打開心胸,再一次擬定新的可行的方向,但有不能違背之前說過的諾言。當領導幹部磨合完畢準備繼續衝的時候,發現基層幹部出現狀況,要再溝通磨合理解開導教育。
當我們茅塞頓開,覺得整個團隊開始適應的時候,已經是任期的尾聲,準備改選,卸任,交接了。
我的簡單例子想說的是,大學社團或新創公司應該都逃離不了這樣的起步運作。而且現任政府,我猜沒有經過交接階段,就直接全數改組,像是一個公司直接撤換所有董事會、經理、主管,但不交接。
這不就是政治嗎?涉及組織、心理、溝通、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時間磨合,而且是大量的時間與溝通。馬來西亞由始至終因為族群文化與宗教的共榮共生,必須採用多元文化主義及聯盟政治的方針治國,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國陣和希盟:很多個不同意識形態的政黨組成一個聯盟。
就像你看Avengers一樣。
Avengers 的各大英雄也會吵架,國陣和希望聯盟內部也會。但很多人民現在比較像是希望電影裡Avengers用一天拯救世界,沒有吵架,把敵人殺光的心態來看待馬來西亞政治,有時候也不把政治人物當「人」看。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都缺乏了耐心去等待與嘗試理解。


再來一個好了。你中四準備要考SPM的時候,你說你的目標是全A,但經過努力理解和適應,第一個學期考了十個C的成績,沒有一個過60分。然後整個辦公室的老師都在傳,你沒有希望了、目標、行為不符、異想天開,決定之後用更低的分數教訓你這個狂妄自大的學生,不然之後影響學校聲譽就完蛋,最好現在就把他退學。
如果你是這位學生,聽到這些輿論,你的心情如何?不要說什麼政治人物就應該怎樣,老師也可以說,你身為學生面對考試壓力本來就是應該的。
監督與制衡沒錯,甚至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來監督政府,也可以讓他們知道人民的訴求。但如果我們現在就去定論這個政府應該被換掉,馬來西亞真的就很快沒有救了,人家現在才Form 4(中四),我們有沒有想過在他準備「SPM」的這段時間,鞭策(非謾罵)同時鼓勵,等SPM結束之後,再取決於他的成績單,要麽痛快罵一下,要麼給予鼓勵讓他繼續升學?
不要以為我一直在說希望聯盟,之前我都是用這種心態在看待馬華公會和國陣的。在國陣裡面,他們也爭取了很多其他國家不能享有的華裔權益。相對阿都拉年代的幾十個議席,五年前的505大選,剩下7國11州席位,人家怎麼樣也沒有政治資本去爭取談判權。因此我至今仍敬佩馬華的過往貢獻,即使他們現在當了反對黨,我覺得魏家祥的精神還是值得鼓舞的(請看他們最新的演講影片)。
很多華裔同胞都用自私及歧視的態度,來看待大馬政治。希望我們都可以用更多同理心來監督政府,還有記得要多培養閱讀和識讀能力,多想一想政治這回事。
隨筆。
(歡迎交流,謾罵者一律不回覆)

二月,我再次來到泗里街

獻給我摯愛的師長、朋友們:
前幾天到砂拉越泗里街拜訪我的恩師:民立中學校長吳老師(是以前建國中學的中文老師)。抵達之前,她問我可否給同學們在週會來個分享會,然後希望我自己擬定方向與內容。
我一邊感冒一邊思考,身為一個準備失業的大學生,能夠分享些什麼?大道理,師長比我更有感悟,特別是在這所學校,應該是講了又講。人生夢想,其實目前也正在迷茫中,雖逐步實踐但沒有一定的方向。到最後,我決定和民立中學全校師生們,分享及感謝那些一路走來願意在低潮或瓶頸時陪伴、救助我的所有人。
他們,主要就是師長,還有朋友們。這些除了家人以外最重要的人。
在我中學和大學期間,經歷過很多迷離的低潮。不管是感情、社團、學業、人事,都一直讓我自己不停地在轉牛角尖。作為一個喜歡一直想的人,一直想就會變成想太多,進而變成憂鬱。臉書上的發文,其實很多時候也是選擇性地把光鮮亮麗的歷程分享出來,讓大家認識所謂發光發亮的我。
中學初一,我拿著獎學金的光環就讀建國中學菁英班。但因為高壓環境及語言不適應,年底考最後第二名就被踢到普通班。因為種種因素,我之後幾乎無心向學,一直在玩樂、網咖、逃課、犯規、撒謊中度過,也開始被一些老師標榜成為壞孩子,甚至到中學畢業有些人對我的印象都沒變,加上我直來直往的個性,有任何的比賽或擔任社團幹部的機會,我都經歷過被「審視」一番的過程。
直到我遇到不放棄,一直鼓勵我甚至跟我聊天分享許多許多想法的師長們,朋友們。
那些養分,讓我開始覺得自己其實沒有自己想像的糟糕,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但還是可以好好嘗試。剛開始我的心房狹隘,有些話我不以為意,但時間一天天過去,這些人在我中學生涯裡始終沒有放棄過我這一位朋友,這一位學生。
最終,是他們把我拉出來,讓我有信心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陪我創造夢想。有些老師願意免費教補習、願意帶我出去看藝術表演、抓我去運動等。問我畢業以後為什麼想到台灣修讀傳播、或者騎腳踏車環東馬幫民立籌款的決定,源頭似乎都和這些鼓勵我的人相關:
「我想做一個懂得回饋、懂得嘗試的人。」
到了台灣,大二轉系成了我人生另一個轉折點。沒什麼人知道那是我在社團及學業最迷茫的時候,進而讓我再次陷入困境。大二的分數讓我同樣錯失獎學金、進而讓我的生活再次變得沒自信。我開始沒有察覺未來的存在,甚至是留學的意義再次模糊。
所幸,我大學加入的合唱團(不是打廣告哈哈),是一個複雜但溫暖的社團。身為一個留學生竟然可以融入進來,而且認識許多交心的知己朋友。在我們彼此需要幫忙的時候,都會主動關心、協助。結果我在這裡,建立了第二次的歸屬感,慢慢跟這些摯友們並肩而行,擔任幹部、參加比賽、出去玩、繼續帶領學弟妹等。我們創造了許許多多很有趣的回憶。
這些能量的建立,也讓我在大三開始在學業取得突破,獲得很多師長給予的機會。他們給了我很多的實習、比賽、實務、出外當志工甚至是提供獎學金的經驗。沒有這些師長的肯定與栽培,我想我肯定無法完成那麼多的事情。
這些能量,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呀。我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若不是這些人這些事,我敢肯定,我肯定不會是今天的我。
我以前都會說「夢想靠自己」。我反悔了。我意識到:夢想或人生,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是那些一路上一起歷經風霜、同舟共濟,或者是願意去協助、了解你的師長朋友們,「一起」來完成這些經歷,一起來創造夢想。
「你不是一個人」這句話,包含了「你的夢想、你的經歷,不是你一個人創造的」。
民立雖然學校規模小,大眾的刻板印象也難以改變。但民立的孩子們很幸運,這所學校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讓孩子們從小就必須學會尊重、堅強、體諒與表達。中學時期,希望你們就可以好好珍惜那些願意鼓勵及陪伴你的師長及朋友,他們都會是你未來道路上的營養與養分。同時,也要好好思考打算利用或把你推倒的人,我們可以寬容但不能不敏感。
我的初衷? 「我想做一個懂得回饋、懂得嘗試的人。」
所以,勿忘初衷。祝福所有愛我及我愛的人(不點名了,自己意會哈哈),未來的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共勉之!
(內容取自泗里街民立中學的演講)

Tuesday, February 12, 2019

突然爆紅的話題

這篇文章發表以來,一個禮拜就累積了將近4000個讚數、一千多個分享。

不多說,因為這篇文章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分享。能夠有這個流量只能說受寵若驚。

--------

從新山飛到吉隆坡的50分鐘,令人深思。

提著背包登機走到自己的座位,是個三人座中間,最難坐的那個座位。我把背包放上行李間後,準備入座。

靠窗座位坐著一位時髦裝扮,貌似比我大幾歲的女生,玩著手機,而她的包包放在我的座位上。她用一個迷離且一些不屑的眼神看了我一下,把包包勉強移開,「讓」我入座。

我擠入座位,卻發現另一個場景:

這位「女士」把鞋子和襪子脫了,把赤腳雙雙放在座位上,捲曲坐著。我謹慎地觀察一下,她使用的是名牌包包,手機也是最新的水果牌,看著英文文章的同時,把一個Fair Price的塑料袋整理了一番,放入精美的包包裡。

尷尬的我也不知該如何反應,只能坐下閱讀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最後一章,但,左邊飄來的氣味卻讓我難以專注。

五分鐘後,一位身高約一米五的馬來/原住民大叔,提著破爛的麻布袋,裡面看似裝了很多一般人不會帶上機的揚聲器、電線。他身上帶有濃烈的魚腥味和啤酒味,穿著不太得體的服裝及拖鞋,引起了旁人的注目。我從小在沙巴海邊長大,對那種味道熟悉,而且他入座後在對彩票,所以我猜,他並不是馬來穆斯林。

我們三位都入座,很難形容的場景。

「Eh adik. Boleh kamu tolong tengok macam mana reload?(小弟,可以幫忙教我怎麼儲值手機嗎?)」他開口看著我。

「Boleh, saya tolong encik lah!(可以啊,我來幫你吧!)」

我把他的手機拿過來,而左右的味道,持續飄香,形成一種矛盾的陰陽怪氣。

「Terima kasih adik. Aku tak tahu baca, Melayu dan English semua tidak tahu. Ini kali pertama ambil airasia hahaha(謝謝你小弟,我不識字,馬來文和英文都不會,而且這是第一次搭亞航/飛機,哈哈。)」

他發出一種愉悅的笑容,大剌剌但非常有禮貌。我猜這也是他第一次搭飛機,因為廣播播起後,他才知道原來飛機上「需要」把手機關機收好。

而左邊的小姐沒有。空姐勸告了兩次,似乎放棄。她的腳也繼續放置在亞航的皮革座位上,看著英文文章,連同那迷離的氣體,距離我0.87米。而她竟然不時表現出「怎麼那麼臭」的表情,展示給我或右邊的大叔看。

小說我讀不下去,閉目養神。

頓時覺得,社會造就了許多人,但職業貴賤與素養這件事情,並不會體現在物質的層面,而是談吐休養。

右邊的大叔有喃喃自語的習慣,我聽到他似乎是利用短短的農曆新年假期,搭飛機去找他的愛人。這種直覺,是聽到他發自內心地覺得是努力了很久終於等到這一刻的感覺,熬過了,也等到了。

而左邊的女士,幾乎都在玩手機,以及讓她的腳呼吸。

飛機降落,燈還沒亮時,女士不知道是自言自語還是跟我說話:

「So stinky lah(很臭啦)」

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 用跟她一樣的英語腔調回答:

「You mean your barefoot? Ya a little bit, but it’s ok(你說你的赤腳嗎?有點,但沒關係)」

對話結束,燈亮了。




Saturday, February 2, 2019

點進來看的朋友們

這是我從2011年開始經營的部落格。那時候,我15歲。

如果你用臉書的連結點進來,證明你至少對我有概念,或者熟悉我。因為這幾年我對臉書的好友審查有一定的嚴格程度。

很久以前,寫作和攝影都是大家認識我的方法。雖然沒有如文學家、攝影師般精專,但那是我表達想法的最佳方式。這幾年到了台灣,接觸到許多不一樣的事情,讓我對文字和影像鋪上了新的一層意義。總覺得,那些管道都是一種方式、修飾,而真正的內容及內涵是需要努力透過經驗及參考來獲得,以及再詮釋。

我想開始用這些,創造多一點我的作品。雖然這個部落格經常會經歷一小段的「沉睡期」,但我打從心底沒有放棄過這裡。而且現在回過頭,說不定四、五年前的寫作水平比現在還要好。可能是這幾年被社會化太嚴重了吧。哈哈。

現在重新更新部落格,主要是幾個原因:

1) 臉書 Facebook 的世界太紛擾了

除了年齡相近認識我的朋友,有政治人物、大學學校高層、社會運動份子等等。自從之前發布一些政治文章以後,還多了會來罵我或找我辯論的人。

承認有一些說錯的地方,但多數時候幾乎都是有根據的。在我沒有十足的時間情況下,覺得沒有回覆大家有點不禮貌,但我當下真的很少時間。

然後,我就把寫作這件事情,暫時當作很「個人」的事情。

2) Instagram和筆記本是我暫時的平台

我那本同樣用了很多年的筆記本,就是我這段時間的良伴。裡面都是我非常私密的所思所想,如果你曾經想要看裡面的內容而被我允許,恭喜你那我還蠻信任你的。

最近開始有點時間,就會選擇Instagram寫一些雜記。我的IG帳號轉為私人帳戶以後,幾乎其他(不被我允許)的人都看不到我的文章。

3)心理準備好了

如果有人,是願意看到這裡的。我想這個部落格重新更新的意義,就是為了你吧。我這個人什麼都不多,就是想法和故事比較多。持續寫作和訓練文筆,成為了今年的小小目標。

如果你喜歡我的一些文字,或覺得有哪裡可以改進的。我準備好了,請你不吝嗇地告訴我,或者說說你喜歡看些什麼吧!雖然這裡我會比較跟著自己的感覺去寫寫字,但你的鼓勵和意見,一樣很重要。

感恩再感恩
謙卑再謙卑!

「新新」關係

從新加坡越過長堤到新山,體驗往返「雙新」的情境 🇸🇬🇲🇾。

一公里的長堤,跨界流離。從我媽的年代開始,就是提供兩地往返現實與夢想的地方,到現在這個功能似乎日益顯著。我今天,就從這頭,成功走到那頭了。


至於我,或其他人,哪邊是夢想,哪邊是現實,自行判斷吧!


新山的柔佛古廟建立於清朝末年,是現今大馬華人社會保存完整的古蹟之一。裡面的五尊神像,由潮州、福建、客家、廣東、海南代表組成。每到農曆新年,新山柔佛古廟都會舉行全國知名的「古廟遊神」,帶著五尊佛像遊新山祈福。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在這個現場的!


很少人會來「遊新山」。外地人對這裡有莫名的刻板印象,但至少我的雙腳踏進來,吃的喝的,還有人們,對我而言是自在的。很多的大馬華社文藝活動,皆由新山為萌芽之地,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聞名海內外的「二十四節令鼓」


二十四節令鼓,顧名思義,由二十四節令組成,鼓聲因鼓型、木製空間、整體隊形而改變,是馬來西亞中華文化的驕傲之作。小學打了三年的節令鼓,在這裡可以重新看見這些,看見回憶之餘,也看見創辦人已故陳徽崇老師當年對藝文的努力,回饋及教育社會,及如今的傳承、揚名海外。


自古(17世紀,後馬六甲王朝)以來,柔佛王朝歷經鼎盛,也似乎沒衰弱過。最讓外州人羨慕的應該是柔佛蘇丹(伊布拉欣家族)陛下對於柔佛子民的親民與愛戴,在新山處處可見皇室標誌及Daulat Tuanku(吾王萬歲)的標語,可見柔佛國族認同至今仍非常強烈。


下午合唱團朋友帶我走了陳旭年街,到附近商場逛逛,大家只有寒假有這種時間放鬆哈哈。可以吃到好吃的美食,還有道地的景色,走再多路也無妨!


明天,會沿著海岸線,慢慢走!


Sony A6300

Sony 50mm F1.8







觀察


建築的靈魂,建立在設計和藝術的文化之上 🇸🇬

我喜歡新加坡的榴蓮歌劇院,還有金沙的設計,讓我有真正來到這裡的感覺。

今天就帶著相機,一顆定焦鏡頭,沒有網路,到處拍。把人的表情故事都刻印在快門聲中。走走停停,儘量當個旅人,彷彿我快樂的神情和自由的步伐,就是跟大家宣告:我不是這裡人。

大家好匆忙,大家都在拼。我發現至少沒有了網路,可以更靜下心來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他們可以是靜止的,為了我而靜止,在我的世界裡任我慢慢紀錄。

我好像更離不開相機和文字,但可以慢慢離開手機了。但現實會告訴我,不行。哈哈。

用雙腳走了新加坡南區,再去新國大一趟,傍晚和親戚吃飯,晚上和中學弦樂團的朋友吃甜點。這樣的旅行,真的太享受了,我享受這種慢慢回到本我的狀態,來生活。

Singapore
Sony A6300
Sony 50mm F1.8









時間這件事情🇸🇬






時間差點讓我忘了來新加坡其實是要找碩士論文的資料。但今天真的太有趣了~

中午約了在新加坡工作的朋友吃飯,但SIM卡失靈手機沒有網路,所以一出飯店我就等同被世界拋棄,只能夠根據約定好的時間和確切地點見面。聽起來很誇張,但在人生地不熟又約了人的情況下,這就是我的焦慮及不安全感。

但今天,就會格外重視時間這件事情,也特別早到地點,吃了還不錯的咖哩飯。回想很多年前手機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們不也這樣生活過嗎?

只是現在的我們太依賴網路,漸而對自己的生活失去信心。所以今天明天,算是給我自己一個大冒險的機會,好好迷路!

用問人的方式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Yusof Isyak 東南亞研究院。藏書超完整,喜歡研究東南亞社會科學的,一定要來參觀一次。我如願找到想要的資料,紀錄了一些筆記後決定明天再來。

晚上見了中學同學,看到你們在新加坡當人生勝利組我就要好好檢討我自己為什麼一直到處玩了哈哈哈。希望我們都可以為自己的未來開心努力💪!

畢業好多年,時間拿走了我們的回憶,我們更要用時間創造更多記憶。今天,也讓我格外珍惜時間。

新加坡的一天





來到了這個寒假的第四個城市,新加坡🇸🇬

認識我的人應該會知道,因為歷史、政治和文化因素,我沒有特別喜歡這個城市。新加坡與大馬血脈相連,歷經分分合合。從1965年新馬分家開始,李光耀為了團結國民及打擊共產主義,開始一系列專制政策:關閉華校、改制新馬一起建立的南洋大學、剝奪言論自由、禁止方言等。新國政府就這樣踏在民族文化的屍體上,發展政治經濟,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不得不否認那是環境所需,不然如當時大家所預想的,這個國家根本活不下去。

但同時,這裡也是我的童年回憶。今天一個人一口氣走了小時候走過的地方,有些回憶,一回頭就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小時候搭纜車遊聖淘沙,老爸讓我們住了幾次,在Clarke Quay的Mandarin Court(現在已改成Novotel),還有聖誕節牽著老媽的手逛Orchard Road看夜景,可以說是新加坡和我彼此看著對方長大,還有匯率長大(哭了,小時候是1:1.8的匯率,現在是1:3)。因為家庭因素,那些過去已經不太可能從來,只能像剛才一樣,觸景傷情,回味一番罷了。
/
也因此,我和新加坡的感情,不會因為那些事情,而變差。這裡是我回憶的一部分。

我羨慕這裡的效率與治安,隔了一個海峽,我們大馬還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我們不會把文化消滅掉,這是這個城市給我們的前車之鑑。就像最後一張照片,雖然豬在這裡不會讓馬來人敏感,但美學的部分可以再好一點。

Singapore 🇸🇬 Sony A6300
Sony 50mm F1.8

鄉愁與流浪

關於鄉愁與流浪

其實,到吉隆坡這個城市,對我而言並不是「回家」。

家人雖然在這裡工作了幾年,但我的家還是沙巴亞庇。與山海共處的慢步調,是從小就習慣的事情。

自從到台灣留學,家人來了吉隆坡這個都會工作,現在從台灣回來也理所當然的會在吉隆坡過年。但怎麼樣,感覺都依然是旅居,而不是還鄉。高樓矗立,並不是我的高山;人潮洶湧,亦非我的海洋。

這是個待越久,越陌生的城市。甚至,對自己也會陌生。

前幾天,想了想,還是決定再出走幾天吧!這個寒假會很精彩。

溫度🇯🇵

上週的日本行,我們除了有兩天的行程用車子移動以外,幾乎都使用電車捷運。

撇除我個人喜歡鐵軌列車的原因,列車的空間是非常社會化的,幾乎所有社會階層都可以在列車裡面形成一個主、次小社會團體。這就是為什麼之前有學者直接在火車內進行研究訪談,環境心理與人口兼具,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個禮拜的旅行,看見日本社會的結構雛形。跟我們想像的一樣,大家都很忙,有笑容的就幾乎都學生和小孩,還有樂齡婦女。日本的列車內也相對台灣、大馬安靜多了,這對旅客是舒適的,但對環境而言,或許是冷漠。

「出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想像?是自由還是束縛?

我當然不是在說日本,而是把自己抽身看看在台灣的我,或者馬來西亞的我,面臨畢業之際,不把自己變冷漠似乎成為大家眼中的難事。我眼中的社會之所以溫暖,是我們生而為人,團結互助、以禮待人,而不是把禮儀掛在嘴邊然後繼續傷害更多的人。我很容易被社會影響,因此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繼續未完成的夢,不要被現實打醒自己。

有人說,過了那麼久,Danny還是一個很不切實際, 活在夢想中的人,以後一定賺不到錢。嗯,我確實聽了很多年了。祝你「成功」。

日本大阪
Sony A6300
Sony 50mm F1.8

時代の痕跡🇯🇵


關西北部的伊根町,距離京都市約兩小時的車程。那天我們就這樣開車經由由良川,一路開往這裡。

伊根町是個寂靜的漁港,這裡沒有鐵路也沒有航空站,只能透過有限的公車或車輛才可以進出這片世外桃源。打開車窗,就可以感受到海的平靜,還有看著沿著海灣一一而搭建的特色建築:舟屋。

「伊根の舟屋」是這裡的特色傳統建築。這種建築設計在公元1603的江戶時代已經成型:一樓是停放船隻的船庫,二樓是住處,方便漁民每天的工作而設計。日本漁業發展蓬勃,伊根町也因此由原來的小村莊,經由昭和村町合併計畫,發展成有系統及有特色的漁「鎮」。

三公里外有個新井崎神社,是紀念中國秦朝方士徐福登陸伊根而建,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沒辦法親臨其境。

日本的歷史古蹟保留是數一數二的完整,這裡沒有太多紛擾的遊客,舟屋也很完整地如歷史時光機般呈現在我們眼前。自從2005年這裡被列為日本傳統建築保護區後,遊客量也開始增加,但我倒希望這裡可以繼續單純,繼續留著樸素漁港該有的樣子。

就像人心一樣,不要為了迎合他人而改變自己該有的樣子,一樣。



伊根の舟屋,伊根町
日本🇯🇵
Sony A6300
Sony 16-50mm F3.5-5.6
Sony 50mm F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