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的政治問題,結合電視新聞的報導,讓我想起當年就讀世新新聞系,對於新聞產業所懷抱著夢想與期待。
其實我從小,就喜歡趁我媽看完報紙之後,拿過來好奇再看個幾眼。然後很多政治人物、國際時事都會多嘴一直問我媽。可能也是因為這個習慣,讓我對於文字及社會特別敏感。
剛來到台灣唸新聞系,為了加快融入台灣的新聞環境,特別是什麼四大報、藍綠鬥爭、統獨議題等。我大一一口氣把馬來西亞的網路媒體都暫時隱藏起來,轉而按讚台灣的網路媒體。
你可以想到的,蘋果聯合中時自由,再來風傳媒或關鍵評論網之類的,都少不了。我的臉書版面曾一度充斥著這些媒體,也對於我的課業(四大報意識形態分析之類的)作了很大的幫助。
然後。
我發現我對台灣政治還有行車記錄器,不然就是「趣聞」以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
沒有特別看馬來西亞媒體的那段時間,我知道台灣哪個團體上街抗議,總統講了什麼白癡的話做了什麼事被放大(那年我記得有馬英九穿短褲走光還有鹿茸的新聞連續播報好久),甚至哪個明星做了什麼事情。那時候,最讓我印象深刻應該就是周子瑜國旗事件,直接影響台灣的選情。
除了這些,其他都幾乎沒什麼印象。
最近韓流來襲:一個被台灣媒體吹捧的一個新名詞,吹翻了台灣的政壇及社會,更掩蓋了大眾對於政治以外的知情管道。媒體爭相報導少數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佔了極大的影音新聞版面,間接或直接壓縮了社會或國際新聞的播報空間。
因為我發現,沒有很多台灣朋友非常了解最近紐西蘭基督城的恐攻、巴黎聖母院著火、斯里蘭卡恐攻事件。那更不用討論這兩個恐攻之間有什麼關聯、宗教意識形態的戰爭觀點還有後續處理的關注。這讓我覺得,大家都在錯過了好多值得關注的事情。
以傳播科系留學生的觀點而言,市場導向顯然佔了很大的因素。年輕人很多都發現這個問題,但因為自己也不是媒體從業員,不會及不能夠去轉換媒體內容導向,但我們真的可以從自身的媒體觀看取向來決定未來的媒體市場導向,才不會造成邊罵媒體邊看垃圾新聞的局面出現。
不然,以台灣的社會結構與人文智慧,根本不值得關注這些新聞,也不值得擁有這樣的媒體環境。
媒體即是訊息這句話,我記住了很久。訊息不僅僅只是觀點,更是思考的源頭。在我們儘可能接觸各種訊息的時候,才能夠讓我們做出全盤的思考,對於議題有自己的主見,而非單方面的吸收與洗腦。台灣的媒體教育,不論資源、師資、器材,都屬於亞洲華語圈數一數二的,若繼續產製內容素質低的新聞,真的是對於媒體教育而言的一大諷刺。
大一下,我把四大報媒體退追蹤,目前保留(香港)端傳媒、台灣的獨立評論在天下和關鍵評論網。重新追蹤馬來西亞、新加坡媒體、BBC及CNN。這些媒體也不是完美的,但裡面的內容至少讓我知道:這是一則新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